刘邦在对楚战争取得胜利后,与群臣畅谈夺取天下的缘由,将善用三位杰出人才视为关键因素。这三位杰出人才,即张良、萧何和韩信,其中张良被誉为三杰之首。刘邦曾言: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我不如子房。”张良确实为汉朝的创立提供了诸多谋略,贡献卓著。早在刘邦西征攻秦的途中,张良便已开始施展其谋略之才。
秦二世三年,刘邦率领攻秦大军已抵达南阳。为迅速入关,刘邦原计划放弃宛城而直趋西进。张良劝谏道:“沛公虽急于入关,但秦兵依然众多,且据险要之地。若不先取宛城,一旦宛城从后方袭击,前方又有强秦阻挡,此乃险途。”刘邦采纳其建议,遂偃旗息鼓,当夜悄然返回,将宛城重重包围。南阳守将崎见刘邦大军压境,料定难以抵御,遂不战而降。刘邦封其为殷侯。此后,刘邦率军西进,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。
同年八月,刘邦抵达武关,意欲派遣二万兵力攻打秦军蛲下。张良劝谏道:“秦军实力尚存,不可轻举妄动。据闻其将领为屠夫之子,商贾出身者易为利益所动。建议沛公暂且按兵不动,先遣使者前行,为五万大军筹备粮草,并在各山头广设旗帜,制造疑兵之象。同时,命郦食其携带重宝暗中游说秦将。”刘邦采纳其计,秦将果然心生降意,提出共同进攻咸阳。刘邦欲允诺,张良再谏:“此乃将领一人欲叛,恐士兵未必听从。若不从,必生险情,不如趁其松懈之际予以突袭。”刘邦听从其言,挥军出击,秦军大败。
张良为汉朝出谋划策,注重把握战机及政治效果与影响。
汉元年(公元前206年)十月,刘邦进入咸阳后,被秦宫室的奢华与众多珍宝美女所吸引,欲长居于此。樊哙进谏,刘邦却不予理会。张良劝说道:“秦朝无道,故沛公得以至此。为天下百姓除暴安良,理应简朴行事。如今刚入秦地,便沉溺享乐,此乃助纣为虐之举。且忠言虽逆耳,却利于行;良药虽苦口,却利于病。望沛公采纳樊哙的建议。”刘邦听后,毅然离开秦宫,返回霸上。此事迅速传开,引起广泛关注。项羽的谋士范增评论道:“沛公昔日居山东时,贪恋财货,喜好美色。如今入关,却不取财物,不近女色,可见其志向非同小可。”
刘邦入关后,有人劝其以兵力守卫函谷关,拒绝接纳诸侯军。项羽率领诸侯军西进,欲入关,却见关门紧闭,怒火中烧。当时,项羽麾下兵力达四十万,号称百万;而刘邦仅有十万兵马,号称二十万。双方兵力相差悬殊。项羽计划凭借其兵力优势,给予刘邦沉重打击。曾受张良救命之恩的项伯,作为项羽的长辈,深夜骑马潜入刘邦军中,私下会见张良,欲邀其一同离去,避开这场危机。然而,张良却引项伯面见刘邦,详细说明了当前局势。刘邦恳请项伯代为向项羽解释,“沛公不敢背叛项羽,之所以拒守关口,实为防备其他盗贼。”随后,刘邦与张良率百余骑兵亲赴项羽驻地,当面解释。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。尽管宴会前暗藏风险,但刘项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,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最终未爆发。这对于保全汉军实力而言,意义重大。
汉元年(公元前206年)四月,刘邦以汉王的身份正式就国。张良送刘邦至褒中,临别之际,张良对刘邦建议道:“大王何不烧毁所经过的栈道,以此向天下表明无返还之意,从而稳固项王的心思。”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,遂命张良在返回途中,将所过栈道悉数烧毁。张良还特意致书项羽,称:“汉王已烧绝栈道,绝无返还之心。”与此同时,张良又以齐王田荣反叛之事,通报项羽。随后,他再次致书项羽,言:“齐国欲与赵国联手,共同灭楚。”张良的这些举措,成功迷惑了项羽对战局重心的判断,为刘邦保全实力并逐步转向优势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汉四年(公元前209年)八月,楚汉双方达成协议,中分天下,以鸿沟为界,西归汉,东属楚。项羽随即引兵东归,刘邦亦计划西返。然而,张良、陈平洞察局势,认为此时乃军事关键,机不可失。他们进言道:“汉已占据天下大半,且诸侯皆归附。楚军疲惫,粮草殆尽,此乃天赐灭楚之机。若此时不战,无异于养虎为患。”刘邦采纳其策。五年后的十月,刘邦挥师出击项羽。十二月,将项羽围困于垓下,终破楚军。
汉二年(公元前205年),张良随刘邦东征楚国。抵达彭城后,汉军败退至下邑。刘邦下马,询问张良:“我欲舍弃关东之地,谁可与之共成大业?”张良答道:“九江王英布,乃楚之猛将,与项王素有嫌隙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起兵反楚。此二人可迅速启用。至于汉王麾下将领,唯韩信能担当重任,独当一面。若欲舍弃关东,宜托付此三人,则楚军可破。”此番荐举破楚主将,实为战争中的关键决策。尤其在兵败之际,仍坚信此三人能扭转战局,足见张良敏锐的军事洞察力。汉王采纳张良建议,遣随何游说英布,英布果然背楚归汉。随后,汉王又派人争取彭越。最终,这三位将领在对楚作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司马迁评价道:“终破楚者,实赖此三人之力。”
裂土分封,堪称汉初政治的核心议题。张良在应对这一问题时,基于各异的具体情境,展现了多元化的态度。
汉三年(公元前204年),刘邦在荥阳遭遇围困,形势危急。郦食其献上一策,建议封立六国。他言道:“昔日汤伐桀,封其后于杞;武王伐纣,封其后于宋。秦灭六国后,使其无立锥之地。”若能复立六国之后,“则其君臣百姓必皆感念陛下之德,无不心向往之,慕义而从,愿为臣妾。德义既行,陛下南面称霸,楚必俯首称臣。”刘邦颇为赞赏郦食其的提议,遂将此策转告张良。
张良却道:“是谁为陛下谋划此计?陛下大事休矣。”他进一步分析:“昔日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,是因能制桀之死命。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?其不可,一也。武王伐纣,封其后于宋,是因能得纣之头颅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?其不可,二也。武王入殷,表彰商容之闾,释箕子之囚,封比干之墓。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,表贤者之闾,尊智者之门乎?其不可,三也。武王发巨桥之粟,散鹿台之财以赐贫民。今陛下能散府库以济贫乎?其不可,四也。殷事既毕,偃革为轩,倒置干戈,覆以虎皮,示天下不复用兵。今陛下能偃武修文,不复用兵乎?其不可,五也。休马华山之阳,示以无所为。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?其不可,六也。放牛桃林之阴,示不复输积。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?其不可,七也。且天下游士离亲别故,弃坟墓,去故旧,从陛下游者,皆望有朝一日得尺寸之地。今若复立六国,韩、魏、燕、赵、齐、楚之后各自为政,天下游士各归其主,从其亲故,返其故土,陛下将与谁共取天下?其不可,八也……若真采纳此计,陛下大事休矣。”张良从古今形势的变化出发,指出了立六国之后的不妥之处。他着重强调,分封制度会削弱乃至破坏汉家内部的反楚力量。然而,这仅针对封立六国之后而言,张良并非一概反对分封制度。在增强反楚力量的前提下,张良主张利用分封制度作为团结内部的手段。
汉五年(公元前202年),刘邦与韩信、彭越约定共同进攻项羽。然而,到了约定的日期,韩信和彭越的军队却未如期而至。楚军趁机猛攻汉军,将其打得大败。刘邦无奈之下,向张良寻求对策。张良分析道:“楚军虽强,但已显露疲态,韩信和彭越之所以未到,是因为他们尚未获得封地,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君王若能与他们共享天下,即刻便可召之即来。若不然,局势难以预料。君王若能将陈县以东直至海滨的土地尽归韩信,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土地赐予彭越,使他们各自为战,那么击败楚军将易如反掌。”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,派遣使者传达此意。韩信和彭越闻讯后,果然答应出兵,并且迅速行动,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合力击溃了楚军。
破楚之后,刘邦驻跸雒阳南宫,目睹诸将常聚坐沙中窃窃私语,心生疑窦,欲探其言。张良洞察其意,直言不讳:“陛下出身布衣,赖此众将得天下。今陛下贵为天子,然所封者皆萧曹故旧,所诛者皆生平仇雠。”故而,诸将忧惧自身难保,遂萌生反意。刘邦从张良之策,设宴款待群臣,破天荒封素日欲除之雍齿为什方侯,并敦促丞相御史速定功赏。群臣酒阑人散,皆大欢喜,纷纷言道:雍齿尚得封侯,吾等无忧矣。由此,人心安定,分封之举收效甚佳。
刘邦有意将都城设在雒阳。然而,刘敬却力荐定都关中。由于刘邦的左右大臣多为东方人士,他们坚决主张定都洛阳,使得刘邦陷入犹豫不决的境地。此时,张良发表见解:雒阳虽四周有山河之险,但地域狭小,仅数百里,易受四面之敌,且土地贫瘠,并非理想的用武之地。相较之下,关中地势险峻,四塞为关,“沃野千里,南有富饶的巴蜀,北有胡苑之利,三面受阻而守,仅以东面制衡诸侯。若诸侯安定,则可借助河渭之漕运,供应京师;若诸侯生变,顺流而下,足以应对输送之需。此乃'金城千里,天府之国’。”张良的这番论述,终使高祖打消疑虑,当日便决定西迁关中。
刘邦意图废除太子刘盈,改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储。朝中大臣纷纷竭力劝谏,然而均未被采纳。张良深知此事“非口舌所能争”。于是,他向吕后献策,以刘盈的名义,备以厚礼,恭请东园公、角里先生、绮里季、夏黄公四位贤士为宾客。这四人皆为刘邦素来敬仰,曾多次遣使邀请却未能如愿之人。吕后依计而行,派遣使者携带太子书信,谦辞重礼,竟成功将他们请至宫中。高祖见四位银须长者陪伴太子游历,得知是东园公等人后,惊异地问道:“我多年来求访诸公,公等皆避而不见,今日为何愿随我儿游历?”四人答道:“陛下素来轻视士人,好发怒骂,我等义不受辱,故而隐匿。然闻太子仁孝恭敬,爱惜贤士,天下之人无不翘首期盼,愿为太子效死。因此,我等特来相助。”四人离去后,高祖对戚夫人感慨道:“我本欲更换太子,但有此四人辅佐,其羽翼已丰,难以动摇了。”至此,高祖心中酝酿已久的废立之念,终告消散。
汉六年(公元前201年)封赏功臣,张良虽未立下战功,却因运筹帷幄之能,深得刘邦器重,特许其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,此地乃黄河下游膏腴之地。张良却言:“起初臣自下邳起事,与陛下会于留县,此乃天意将臣托付于陛下。陛下采纳臣之计策,幸而屡屡奏效,臣仅愿封于留县足矣,实不敢受三万户之封。”于是,张良被封为留侯。
张良既是一位军事家,却未掌军权;亦是一位政治家,却未曾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。他留给世人的印象,乃是一副谦逊自持、淡泊名利的形象。晚年时,他表达了放弃尘世纷扰的意愿,渴望追随赤松子游历,专心研习辟谷、导引及轻身之术。然而,刘邦驾崩后,在吕后的坚持下,他不得不恢复日常的饮食。吕后元年(公元前187年),张良辞世,被追谥为文成侯。
司马迁在《留侯世家》中写道:“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,非天下所以存亡,故不著。”《汉书·艺文志》亦载:“汉兴,张良、韩信序次兵法,凡百八十二家。删取要用,定著三十五家。”这些言论和编撰工作,虽然内容颇为丰富,但遗憾的是,皆未能流传至今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看到张良在刘邦夺取天下和汉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。他的智慧和策略不仅帮助刘邦赢得了战争,也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张良的谦逊和淡泊名利的形象,也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